转自:新福建 2025-08-12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470437.html?isDigital=tru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课程是这一体系的核心载体,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实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破解职业教育课程的瓶颈。
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系统性重构
当下职业教育课程地位显著提升,办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需求间寻找平衡的问题。目前职业教育课堂普遍偏重理论讲授、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实操环节薄弱,而新生代职校生实践兴趣通常浓厚,但理论学习耐心不足、自主探究意识较弱,导致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出现“高到课率”与“低抬头率”的现象。
在此情形下,职校教师亟须解答三大核心命题:怎样塑造具备连续吸引力的教学场域来拉长学生认知投入时间?怎样凭借互动机制创新达成学生课堂参与度切实改善?怎样在适应政策导向要求之际准确契合学生成长所需和价值期望?破解这三大问题,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模式的系统性重构。这些问题的突破点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三个维度的协同创新之中,即内容重构的场景化转化、方法重构的互动式创新、评价重构的多元化升级。
在推进职普融通与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学创新的核心在于促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构建适配时代需求的育人体系。新时代职校生擅长借助短视频、动态图解等可视化载体开展情境化学习,在虚实交织的学习场景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这种认知方式的改变一方面直接推动产教融合中“企业真实案例短视频”“产线AR仿真”等教学载体的创新,是校企资源深度对接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强化了职普融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必要性,使教育供给与职业需求形成深度联动。基于此,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的教学创新机理需围绕“需求—场景—能力”闭环展开:一方面,依托“双师型”教师团队设计企业任务驱动型项目,将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融入真实或仿真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虚实交织的实践中完成从知识建构到技能内化的转化,这正是职普融通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核心路径;另一方面,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通过设备操作、故障排查等具身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身体参与中形成职业能力图式,既呼应了产教融合中“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要求,也实现了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的协同。这种创新机理的本质,是通过职普融通打破教育类型壁垒,借助产教融合链接产业真实需求,最终构建起“产业需求分析—教学场景重构—岗位能力验证”的动态平衡系统,推动教学模式从“知识传递”向“产教协同育人”转型。
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三维创新
为此,我们需要创设“任务链设计—沉浸体验创设—成长画像构建”的三维创新路径:首先依据职业标准将产业需求转化为阶梯式任务链,实现教学内容重构;继而通过虚实融合的实训环境创设具身体验情境,推动教学方法转型;最终基于学习过程数据构建多维成长画像,完成教学评价创新。这一路径有机贯通“理论认知—实践体验—发展评估”的教学全流程,通过三者的动态互构,探索职业教育课程产教融合的实践新路径。
(一)内容重构:从“理论体系”到“任务链”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偏重于技能知识的传授和操作规范的讲解,这样做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实际运用的需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内容就应当朝着“任务链”的设计方向做出改变,其目的在于通过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典型任务促使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举例来说,当讲授“智能制造生产线运维”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利用“任务链”教学法来执行教学设计。在课前阶段,让学生联系自身实训经历考虑生产线常见故障类型,并填写好“学习通”平台上的课前问卷。课中环节,教师凭借问卷的数据分析,开展“产线效率优化与岗位能力匹配”专题讨论,从而引领学生剖析当下职校生在智能制造岗位就业存在哪些能力短板。课后阶段,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制定个人技能提升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持续追踪,动态了解三个关键指标:技术认知更新度、技能短板改进情况、职业定位准确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轮教学问题链的形成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方法重构: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
传统教学方法倾向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容易忽略学生自身的参与性,所以教学方法重构要依靠技术加持、空间拓展,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就技术加持方面,可以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情境化教学场景,冲破传统课堂在感官冲击和情感共鸣上的限制。比如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学生可以安全地演练高危场景操作;借助5G+全息投影技术,企业工程师能够远程“现身”课堂,实现生产现场与教学场景的实时互动。同时,也可使用课堂弹幕投屏等互动工具即时显示学生观点,促使思维发生碰撞。就空间拓展方面,可以把教学空间扩展到企业车间等实际场所,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中。这样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又可以把课堂所学与职业场景紧密关联起来,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三)评价重构:从“试卷分数”到“成长画像”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依赖试卷分数,评价标准仅仅聚焦于知识掌握状况,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技能发展轨迹。所以,教学评价的重塑要构建起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又要看重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这种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多角度观测学生的发展,比如凭借实操训练质量、项目团队协作贡献之类的过程性数据,动态追踪技能掌握进度;依靠实习报告、技能成长档案这些质性评价手段,系统记录职业能力的进阶;同时,还可以通过观测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岗位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操守,对课程评价同企业实习表现予以衔接。对学生而言,可通过此类动态“成长画像”追踪短板并获取个性化提升建议;对教师而言,能依据“群体画像”调整教学重点;对企业而言,可快速匹配岗位需求与学生能力特征,实现“评价—培养—就业”的生态闭环,做到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中心,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认知突破、教学模式重构,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吸引力,还可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育人示范,助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