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福建日报2025-10-16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旗山校区
这里,是中国南方最早创办的女子大学。百年芳华,今朝继续绽放,桃李春风,巾帼英才遍布各行各业。
这里,是众多女性学习成长的有福之地,锤炼初心,逐梦未来,万千女性从这里奔赴诗与远方。
在福州大学城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华南女院”)静静矗立。校园内,“自强、开拓、勤朴、奉献”这八字校训熠熠生辉。百年来,华南女院正是以自强为骨,冲破桎梏、挺立潮头;以开拓为翼,敢为人先、探索未知;以勤朴为基,脚踏实地、扎根时代;以奉献为怀,心怀家国、反哺社会,滋养出华南女儿特有的坚韧,也淬炼出她们洞见未来的智慧。
从1908年冲破封建桎梏肇始,到1984年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复办,再到新时代勇立潮头,华南女院,在百年沧桑中书写着中国女性教育的壮丽篇章。一代代华南女杰,在这里迈出坚实的步伐,积极投身拯救民族危亡、启迪民智、改革开放、中华复兴等千秋伟业……
“巾帼不逊须眉”的期许,在一代代华南女儿身上落地生根、蓄力绽放。
破时代之藩篱:在封建暗夜点燃女性教育星火
漫长的封建时代,教育对女性而言近乎奢望。但即便在这样的偏见与桎梏中,女性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女子教育的萌芽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
闽江之滨、长安山之麓,三座红褐色砖石建筑——彭氏楼、谷莲楼、程氏楼鼎足而立,这里是华南女院的前身、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哥特式线条与中国传统单檐歇山顶相映成趣,中西合璧的建筑细节,恰似新知与传统的碰撞共生,见证着闽地女性从深宅走向学堂的觉醒之路。
“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这是华南女院早期创办者们的共同信念。1908年,华英女学堂(华南女子大学预科学校)在福州创办,1916年升格为华南女子大学,中国南方女性高等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
王世静,这位华南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赴美留学后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回到母校担任化学系主任。1928年,在外籍校长辞职、学校发展面临转折之际,她临危受命,成为华南女子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校长。怀揣“为使福建的女子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教育而教育、为养成女子最高人格而教育”的誓言,她不顾身体抱恙,为学校正式备案多方奔走,历时两年多不懈努力,终于推动学校通过当时教育部审查确认,更名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促使学校成功通过政府备案的,正是华南女院校友的出色表现——当时78%的毕业生服务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创下全国最高纪录,连宋美龄都称赞“华南女院的影响力,透过成百上千的优秀女性遍及中国各个角落”。
任校长期间,王世静一心培育自尊自强、有担当和家国情怀的时代女性。她打破女校“重文史,轻理工”的单一格局,开设立体几何、微积分、生物、物理等西方前沿理科课程,冲破“女子难学理科”的偏见;强化体育教学,改变近代女性体质羸弱的状况。
她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教育系学生周末下乡义务教学助力乡村发展;家政系加工豆制品免费供当地儿童补充营养;化学系研制肥皂、医用酒精等紧缺物资,无偿供给医院与单位……这些实践让学生在巩固学识、锻炼科研能力的同时,涵养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1938年6月,在全面抗战的烽火中,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迁往南平山区。即便办学环境艰难,师生们仍积极筹资筹物支援前线,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间开展抗日救国宣传,讲解空袭警报、急救知识,表演爱国节目,赢得广泛赞誉。
风雨兼程中,这所学校培育出大批优秀女性:海军高级工程师萨本茂1950年毕业于化学系,主持或参与完成67项重大科研成果与技术革新,2项填补国内空白,其研发的“舰船尾轴包玻璃钢”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著名藻类专家周贞英、编译家潘欢怀、铁科院研究员余少玉、妇产科专家夏美琼、化学教授余宝笙、心理学教授刘永和、文学教授陈钟英等一大批杰出女性均出自该校,她们以学识与担当,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华南女儿投身革命,前仆后继。其中有“八闽江姐”之誉的魏雪馨,她早年曾就读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不幸被捕,狱中十个月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1948年8月英勇牺牲。革命先烈的热血,为华南女院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在封建礼教视女子求学为“越轨”的年代,华南女院以开拓者的勇毅“冒时代之不韪”,为中国女性劈开一道教育的光。它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枷锁,让女性走进课堂、触摸知识、眺望世界,用智慧与坚韧证明女性从未缺席时代的创造,播下的教育火种已生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蓬勃力量。
应改革之春潮:在时代呼唤中重燃办学薪火
1984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春潮澎湃,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此时,在烟台山爬满常春藤的老建筑间,一群白发老者正为一个信念奔波——让停办三十余载的华南女院重焕生机。
扛起这一历史重任的,是杰出的华南女儿余宝笙。她1924年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毕业,1935年远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师从国际生物化学大师、维生素A、B、C发现者麦卡隆教授攻读博士,仅用两年就以顶尖成绩拿下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她满腔热忱投身祖国教育,深耕教育数十载的深厚学养与对女性教育的赤诚,让她在时代召唤来临时,毫不迟疑地接过复办母校的重担。
1984年3月,余宝笙向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申请成立华南女院校友会,得到热情支持。8月5日,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在仓山老华南原址成立,200多名在榕老校友欢聚一堂,一致推举余宝笙担任理事长。“我们要以自己的力量重建‘华南’,创办一所新型的女子大学,为家乡的兴旺培养一批有知识、有管理经营才干的妇女人才……”她的话语让在场校友群情振奋,忘却了岁月催生的白发与白手起家的艰难。
自此,一帮平均年龄60.5岁的“娘子军”,跟随81岁高龄的余宝笙开始了艰苦创业。当时的烟台山校址,6.6亩土地上仅有街道工厂遗留的几间破旧木屋。复办之初,郑元绚、萨本珊、吴秀玉三位年过半百的校友率先“上山”,挑起初创重担。为办理手续、推动基建立项,她们每天挤公共汽车穿梭于各个部门,往返递送各种文件,一路颠簸,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办事单位门口。面对“为何不让年轻人来跑”的疑问,她们总是坚定回答:“我们是最年轻的了!”
复办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老华南的特殊历史背景,一些无形的阻力让复办困难重重。但在项南书记看来,“新华南”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女子高校,可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因此决定“冒险”支持。建设初期,项南请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拨给学校40万元用以基建和购买设备,犹如及时雨;随后在征用和搬迁工厂时,各级党委政府均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
1985年5月1日,华南女院基建破土动工,全部工程包括室内装修必须在9月底竣工,10月初接纳第一届160名新生入学——从立项申报开始,仅用9个月时间就要建成一所大学,且专业设置须在1个月内完成,任务之重超乎想象。但余宝笙和老校友们做到了,她们每天紧张忙碌至少15个小时。1985年10月18日,华南女院首届开学典礼如期隆重举行,这堪称福建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早些年的华南女院毕业生,都拥有一件珍贵的毕业礼物——一枚镌刻着“华南女儿不愁嫁”的寿山石印章,凝结着母校辉煌历史与青春记忆。复办之初,余宝笙就提出:创办新型女子大学,要为福建省特区建设和城市开放服务,培养急需的和适合妇女特点的专门人才。为此,学校开设特区实用英语、儿童教育与咨询、营养与食品科学、服装设计工程四个专业,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适应福建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需要,各专业学生均必修英语3年,要求能听、说、写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知识是全校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计算机、具备经济管理知识,为参与现代化企业管理做准备。
各专业课程设置着重技能与实务,做到学用一致。服装专业开办仓山服装实验工厂,营养食品专业开办实验餐厅,儿教专业与幼儿园联合办实验班等,通过这些实验基地,将女生培养成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经营管理型人才。
从复办伊始,华南女院就十分“国际化”。1985年至1996年的12年间,引进外籍教师140人200余人次;还与美国、芬兰、瑞典、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国多所大学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协定,进行学术交流,定期互派访问学者。
辛勤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华南女院毕业生广受赞誉。尽管不包分配,但每届毕业生未毕业就有许多单位争相录用,“华南女儿不愁嫁”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位外籍教师评价:“华南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世界都想要的人才。”
从华南女院走出的优秀女性,难忘母校的滋养与赋能。1998届毕业生、现任福建天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肖砚丹,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观念深重的山村,进入华南女院后,在老师同学鼓励下冲破自卑感,一心想做出成绩证明“女子未必不如男儿”。凭借食品营养与科学专业知识,以及母校塑造的独立自强、吃苦耐劳性格,她在养老行业如鱼得水,获评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
90届毕业生、著名儿童教育心理专家林薇回忆起影响自己一生的一堂课:“当时的任课老师、美国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领域专家刘永和博士走到我面前,蹲下来与我目光平视,手放在我手上微笑着说:‘我想跟你玩可以吗?’然后她站起来说:‘跟孩子打交道,你要蹲下来跟他身体接触,这就是最直接的方法。’那一刻深受触动——这么有成就的女博士、老教授,以毫无架子、躬身入局的状态,为我打开了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大门。”
1995届毕业生、现任福耀科技大学理事会秘书长的黄绍庆,曾就读于实用英语专业。她回忆,当年英语专业课极其重视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训练,且有充足外教陪同操练,因此打下扎实英语功底。后来投身国际公益事业时,许多人因外语能力不足“羞于开口”,她却能从容与国际友人沟通,接触到世界前沿公益理念,开创了国内领军的青年创业公益组织。
回望改革开放中华南女院的铿锵步履,从重燃办学薪火到厚植女性教育根基,它始终以不屈韧劲与前瞻智识,为时代输送大批兼具家国担当与专业能力的女性力量,在促进性别平等、服务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记。1999年,其复办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和最具代表性的建设成就,被列入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作品——百集电视文献片《共和国之最》,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经济特区等国之里程碑并列,这不仅是对一所院校历史功绩的镌刻,更映照出女性教育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分量。
随时代之新而变:在复兴征程中续写百年华章
新时代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随时代之新而变”成为这所百年女校最鲜明的姿态。它既延续着跨越世纪的初心——对女性潜能的坚信、对社会使命的坚守;更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中注入新内涵。
2005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华南女院不仅以唯一民办高校身份跻身大学城,更获168亩划拨地,彻底告别6.6亩的“蜗居”状态,一举突破长期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
党旗引领航向,思政铸魂育人。作为福建创办最早的民办高职院校,华南女院一贯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政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复办过程中,余宝笙曾说:“我院虽为民办院校,但在治校方针上绝不能‘民办’。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1985年学校复办之初就设立政治处,负责全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12月成立党支部;2007年,福州市委教育工委批准学校党总支升格为党委;目前,学校党委下设7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系统化设计党建工作体系,提出“五精”党建思路:实施“精细制度固党性、精心党日育党性、精品党课强党性、精准测评促党性、精炼队伍显党性”等精细化举措,进一步锤炼党性,强化责任担当,有力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这群可爱的小姑娘为我剪指甲、理发,辛苦完了还唱歌跳舞哄我开心,临走了还留下一束鲜花,我虽然一辈子无儿无女,但是有这么一群天使般的姑娘陪伴,没啥遗憾了。”福州仓山区鸿博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林奶奶动情地说。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社区嵌入式照料中心带领老人开展手工涂鸦康乐活动。
文化教育系早期教育专业联合社区开展早教进社区活动。 谢贵明 摄
八闽大地,华南女院“志愿者之花”处处开放。党建工作中,学院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引导全体党员亮出“红色身份”,师生党员100%注册志愿者,在服务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群体中展示巾帼党员风采,形成“红色服务,巾帼先行”的党员教育管理品牌。2020年,学校学前教育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成为该批次唯一一个入选并通过验收的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党支部。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思政课程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课堂。学校党委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新使命,立足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赓续百年校史文脉和华南精神,聚焦高职人才培养核心模块、关键环节和内涵建设,对“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三思”(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生活思政)融合,校企地三方场域融汇,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融通,构建“‘三思’铸魂、‘厚行’强技”高职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三思而厚行”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获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是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唯一一项。
办学质量是立校之基,更是硬核底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水涨船高。如何让“华南女儿不愁嫁”的口碑持续擦亮?这道时代考题,正摆在每一位华南师生面前。
在AI构建的古代场景中,一位身着华美畲族服饰的虚拟模特从长廊款款走出,服装细节展露无遗,让人惊叹传统非遗刺绣的深厚底蕴——这是华南女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郑明烩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朱铭晟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共同设计的作品《凤畲霓裳》中的场景,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国产软件应用与设计创新大赛(服装赛道)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正是华南女院在数字化浪潮中勇立潮头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华南女院在改造发展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省级“智慧时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基地”的建成尤为亮眼,教师团队自主研发的六套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软件,不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更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为学生打造出直观生动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传承非遗技艺、创新设计理念,让传统美学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深耕与创新之下,硕果累累。近10年来,华南女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华南女儿不愁嫁”的口碑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百年薪火绵延,四十弦歌激荡。从冲破封建藩篱的先行者,到投身改革浪潮的实干者,再到引领时代变革的创新者,华南女院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是无数女性追求独立、实现价值的奋斗史诗。1995年,时值华南女院复办10周年,习近平同志为其题写的“巾帼不逊须眉,华南女杰辈出”,既是这所百年学府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号角。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所百年学府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秉承校训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党建引领下深化教育改革,在产教融合中培育高素质女性人才。
“自强”,是她们挺立潮头的底气,“开拓”,是她们探索未知的勇气,“勤朴”,是她们扎根时代的根基,“奉献”,是她们反哺社会的情怀。
从百年前的微光到新时代的璀璨,华南女院的故事仍在续写。那些从这里走出的“她们”身影,终将带着华南女院赋予的精神力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让“女杰辈出”的荣光,在更辽阔的天地间熠熠生辉。

